健康防病

  老年记忆力差可能缺乏维生素B12
  瑞典和英国科学家最近联合公布的一项研究表明,那些身上带有易患老年痴呆症基因,且又缺少维生素B12的老人,其记忆力衰退得最快。
世界上大约有15%的人身上有一种叫做阿朴脂蛋白E的四型等位基因,带有这种基因的人容易最终患上老年痴呆症。在带有1份四型等位基因的人群中,大约每4人中就有1人会患上老年痴呆症,而在带有2份四型等位基因的人群中,则有近一半人会得老年痴呆症。
  研究人员还发现,除了基因本身的作用外,维生素B12和叶酸的缺乏也会导致记忆力的衰退,并增加患老年痴呆症的危险性。
  瑞典和英国研究人员对167名平均年龄为83岁的健康老者进行了研究。研究人员先对每一位受试者血液中的维生素含量情况以及基因型做了检查,然后对他们进行了一系列的记忆测验。结果显示,维生素B12水平低,同时带有四型等位基因的人记忆力较其他受试者要低得多。研究人员表示,这说明那些带有四等位基因的人,应注意通过服用维生素B12和叶酸补充剂,使自己的记忆能力不要下降得太快。由于维生素B12和叶酸补充剂并不昂贵,所以研究人员建议,这类补充剂应当成为老年人生活中必备的预防性药品。

关注痴呆刻不容缓
  随着人类寿命的延长,人口老龄化成为必然趋势,老年性痴呆(AD):作为老龄化社会的重要卫生保健和社会问题之一,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老年痴呆患者不仅使老年人丧失工作社交和生活能力,而且给家庭和社会带来很大负担,已成为全世界研究的热点。我国最新研究表明,我国不是痴呆的低发区,痴呆亚型年龄性别,分布特征与世界大部分地区相同;我国痴呆病存在地区差异。我国北方脑血管病发病率高于南方,痴呆的发病率北方大于南方:痴呆的主要亚型是AD约占63%,其次是血管性痴呆(VD)约占27%。
  目前,中国有老年痴呆患者500万人之多,占世界总病例数的四分之一,而且每年平均有30万新发病例。尽管老年痴呆如此多见,但是人们对老年痴呆的表现和严重影响没有足够重视,尤其是对如何早期识别、治疗和护理老年痴呆病人仍然有许多不理解。
遗传:
 1、有AD家族史者易患AD,AD的一级家属有极大的换并危险性,是一般人的4.3倍。
2、早发机组AD呈现常染色体显性遗传(1、12、14、19、21染色体)
慢病毒感染
克一雅病和羊瘙痒症为慢性病毒感染性疾病,其病理改变是引起神经元空泡,又称海绵样脑病。AD患者脑中的淀粉样沉积物同样出现在克一雅病中。
AD患者的海马也易发生颗粒空泡变性。
免疫功能改变
AD患者血清蛋白异常,百蛋白减少,胰蛋白酶抑制剂,巨球蛋白和结合样蛋白成分增加。
铅中毒
动物实验和AD患者神经元纤维中有铅的蓄积。
神经递质障碍
患者的脑中存在广泛的递质系统障碍,可累及10个系统。如胆碱系统缺陷,去甲肾上腺水平下降,多巴胺的不足,5-HT 水平不足。
神经肽改变
生长抑素是广泛存在于中枢神经系统中的一种多肽,以大脑皮层,海马,基低节和丘脑下部含量最高,AD患者的脑脊液和脑部许多地区生长抑素含量下降。
生化改变:β ? 淀粉样蛋白
细胞骨架改变
病前兴趣狭窄,文化水平低,一生中经历的重大生活时间等社会心理因素在AD的发病中起一生作用。
大脑具有储备功能(记忆经验),受教育水平高者中枢神经系统皮质突触更多,高文化水平可延迟AD病理的临床表现,所以受教育程度越高,患痴呆的比例越低,文盲老人患病的危险是非文盲者的1.7倍。因此AD发病率农村高于城市,女性多于男性。
高龄
AD的患病率随着增龄而增加,平均每增加5岁痴呆患病率增加1.85倍。
性别
女性多于男性,与女性绝经期雌激素水平下降有关。65岁以上妇女患老年性痴呆,通常是相同条件男性的2-3倍。健康妇女50~60岁脑体积减少(海马、顶叶),健康男性60~70岁脑体积开始减少。
卵巢功能下降,雌激素缺乏为AD一种危险因素,也是目前用雌激素防治AD的主要依据,是当前世界医学研究热点。
头颅外伤
早期脑外伤有意识丧失、昏迷、脑震荡或脑外伤史者易患AD。
最新研究:外伤后β淀粉蛋白及白介素-1增高,脑外伤后通过急性炎症反应而导致AD。
脑血管病
AD患者脑组织中幸存中微血管发生病变,而神经影象学证实了AD低灌注和低代谢,
大量研究证明,高血压、动脉硬化、糖尿病、脑血管病的内在血管性危险因素,可能增加AD的患病率。
AD隐袭起病,呈持续进行性智能衰退,智能直线下降,病程5~12年。
痴呆的早期表现:认知障碍。最主要表现为记忆减退,计算能力衰退。
如何早期发现:认识和接受良好的治疗,对于病人的预后和生活质量是非常重要的。
误区:
大部分人认为痴呆是“自然衰老”,是老龄化的一种正常现象。
在调查382名痴呆患者中就诊者87人,只占22.8%,就诊者中大部分也未应用标准治疗方案,只有2%的人应用了乙酰胆碱酯酶抑制剂。
加强60岁以上老年人的健康保健,大力进行科普宣传,普及有关AD的早期症状(轻度认知障碍和记忆障碍让全社会都掌握早期症状的识别,及早就医、早治疗、改善症状,延缓病情发展是非常必要的。

怎样选择安眠药
  失眠是指睡眠的发生或维持障碍,致使睡眠缺失,睡眠的质和量不能满足个体的需要,而在白天则出现瞌睡、萎靡、乏力、精神不集中和记忆力减退等表现。目前用于治疗失眠的药物种类繁多,基本包括4类:
  苯二氮卓类:为应用最广泛的安眠药,既有催眠作用又有镇静作用,且毒性小,安全范围大,成瘾性低,较为适用。临床上常用的药物如安定,口服吸收快而安全,每次5毫克(2片)能达最佳效果,一般需要睡前30~60分钟服药,可获最佳催眠效果。注意,怀孕、哺乳期妇女及新生儿禁用安定;对苯二氮卓类过敏、重症肌无力和急性闭角性青光眼患者,亦不应服用安定。但近年来滥用安定类药物成瘾的病例数增加,应当警惕,安眠药物须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
  新一类非苯二氮卓类催眠药:副作用较苯二氮卓类轻。代表品种为佐匹克隆(zopiclone)、唑吡坦(zolpidem)
左匹克隆 睡眠实验室研究报告,停用佐匹克隆不出现反跳性失眠,但觉醒时间可能增加。临床研究表明停药出现反跳性失眠。
唑吡坦 停药唑吡坦10mg不引起反跳性失眠。连续服用较大剂量时停药可引起反跳性失眠。
最常见的副反应为残留镇静效应。对照研究也发现过度兴奋现象。也有白天焦虑的病例报告。老年患者口服唑吡坦引起走路不稳、头昏眼花、口齿不清、恶心和眩晕等。
  抗抑郁药:适用于伴抑郁或因抑郁症而引起的失眠患者,常用药物为多虑平,一般睡前30分钟服用,剂量为12.5~25毫克。也可用赛乐特20毫克,早晨服用。对因抑郁症所致的失眠者,用药时间应稍长些,一般为3~6个月,以缓解抑郁症,改善失眠问题。服药时需注意,有青光眼,癫痫病史,严重心、肾功能不全者及孕妇禁用该类药物。
巴比妥类:为传统的催眠药,常用的有苯巴比妥,临睡前服0.06~0.09克。该药为长效催眠药,作用持久,所以多数人在用药后的第2天仍可出现倦怠、精神不振、头痛、头晕等现象。久用可成瘾,若突然停药,易产生戒断症状,因而近年已少用或不用,并被苯二氮卓类药物取代。
  褪黑素:褪黑素是大脑松果体分泌的一种激素,其独特作用是转换光周期调节睡眠节律信号,适用于生理节律紊乱引起的周期性失眠,如夜班倒班和时差所致的失眠。用量为睡前服3~10毫克,但该药价格比较贵,且疗效尚不确切,尚待进一步研究。
  综上所述,在目前失眠治疗的药物选择中,首选应为新一代非苯二氮卓类,与抑郁关系密切时选用抗抑郁药,而巴比妥类尽量少用。另外,中药(或中成药)对失眠也有较好的疗效。但无论是中药还是西药,都必须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无论使用哪种催眠药物都应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
失眠的综合治疗
  除药物治疗外,治疗失眠,首先应是消除各种诱因,如焦虑、抑郁、兴奋过度、睡眠环境差、喝浓茶、咖啡等,是导致继发性失眠的重要因素。其次要采取综合措施,如心理治疗、行为疗法。药物治疗作为治疗失眠的一种应急对策,须遵循以下基本原则:①应用最小有效量;②间断用药(每周2~4次);②短期用药(一般不超过3~4周);④逐渐停药,防止停药后复发。

偏瘫患者家庭康复应避免的7个误区
误区一过度训练急于求成  
  过度练习上肢拉力、用橡胶圈练习握力、过早行走或在家人的搀扶下进行行走训练的病人在生活中常能见到,但是这些做法都是错误的。因为这样练习会造成偏瘫患者产生特有的痉挛姿势或叫异常模式,这种姿势一旦形成,纠正起来十分困难,医学上称之为“误用综合征”。偏瘫后的锻炼应按照由简到繁、由易到难、运动时间由短到长、循序渐进的原则。运动强度要适中。运动方式按照由被动、辅助到自主运动这一顺序进行。训练程序如下:床上移动翻身→坐位→坐位平衡→双膝立位平衡→单膝立位平衡→坐到站→站立平衡→步行→上下楼梯。例如前面介绍的患者,应该先练习坐,坐稳后再练习站,站稳后练习迈步,最后再练习走路,不应过早强迫自己行走,而且应从短距离开始,逐渐增加步行距离。

误区二康复训练内容单一  
  有些患者只单一练习行走,忽视了上肢和手的活动以及日常生活活动训练。例如,家务活动(烹调、打扫卫生、照顾小孩和家庭事务的管理)、使用家中器具与装置(钥匙开锁,开关电灯、门窗、家用电器等)、交流技巧(书写、阅读、使用电话和录音机等)、乘坐交通工具和参加各种娱乐活动等,都有助于患者早日康复。
  
误区三只注意肌力训练,忽视正常运动模式  
  偏瘫的训练应侧重重建正常运动模式。例如:练习上肢抬起时保持肩膀不上抬,肘关节不弯曲;练习患手拿杯子喝水时,头不向前伸,用手将杯子送到嘴边,而不是用嘴去找杯子等。其次才是加强软弱肌肉的肌力训练。例如用力提物,抬大腿,蹲起等练习。训练中应当尽量使患侧肢体产生活动,并增强活动能力。
  
误区四没有把训练重点安排在患侧肢体  
  有的患者和家属在训练时,偏重锻炼健侧,忽视功能差的患侧。正确的方法是从患侧开始,这样有利于患肢的血液循环,维持正常的关节活动,防止肌肉、韧带挛缩。例如进餐、开关电视、使用电话或其他患者感兴趣的事情,应安排用患侧操作,以引起患者对患肢的注意。如患侧肢体不能恢复时,才使用健侧代替。
  
误区五忽视日常生活的保健  
  患者应以高蛋白、高维生素、低脂肪和低盐饮食为主,适当多吃含优质蛋白质丰富的瘦肉、鱼类、乳制品和大豆制品,少吃动物脂肪,多吃新鲜绿叶蔬菜和新鲜水果。少饮酒,严格戒烟,注意防寒保暖。生活要有规律,保持稳定、愉快的情绪。
  
误区六忽视继续治疗原发病  
  对于能导致脑出血、脑血栓形成的动脉硬化、原发性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等应坚持进行积极治疗。
  
误区七忽视定期体检  
  至少应每隔半年去医院复查一次。复查项目应包括血压、血脂、血粘稠度、血糖和眼底等。必要时应做头部CT检查。如果在平时发生肢体麻木、运动失灵或无力、复视、持续性头痛、头晕、血压波动大、言语障碍及精神异常时,应立即去医院就诊,切勿拖延,防止再次脑出血或脑梗塞。

脑血管病有哪些先兆症状
  脑血管病虽然起病急骤,但很多病人,在发病前1~2天或前几小时,都有一些早期信号,医学上称为“中风先兆。”这时如能及时识别,并进行积极有效的治疗,多能使病人转危为安,防止脑血管病的发生。脑血管病的先兆症状有哪些呢?
  (1)突然口眼歪斜,口角流涎,说话不清,吐字困难,失语或语不达意,吞咽困难,一侧肢体乏力或活动不灵活,走路不稳或突然跌倒。这是由于脑血管病供血不足,运动神经功能障碍所引起的。
  (2)突然出现剧烈的头痛,头晕,甚至恶心呕吐,或头痛头晕的形式和感觉与往日不同,程度加重,或由间断变成持续性。这些征兆表示血压有波动,或脑功能障碍,是脑出血或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预兆。
  (3)面、舌、唇或肢体麻木,也有的表现眼前发朦或一时看不清东西,耳鸣或听力改变。这是由于脑血管供血不足而影响到脑的感觉功能的缘故。
  (4)意识障碍,表现精神萎靡不振,老想睡觉或整日昏昏沉沉。性格也一反常态,突然变得沉默寡言,表情淡漠,行动迟缓或多语易躁,也有的出现短暂的意识丧失,这也和脑缺血有关。
  上述症状,不一定每个患者均有表现,但只要有先兆症状出现,就是中老年人中风警报,要特别警惕。此时,应让病人保持安静,及时卧床休息,避免精神紧张,尽量少搬动,最好就地治疗。必要时,应在病人平卧的情况下送医院诊治。

 
警惕“中风”的寒流

  在气候异常变化,尤其是突然寒冷袭来时,由于外周血管反应性收缩和身体的防御反应,脑血管的负担会突然加剧,当超过人体可以耐受的界限时,就会出现脑血管的病变,也就是中风。就提醒读者注意,尤其是中风的高危人群。
1 您会受到中风的侵袭吗?
从理论上讲,所有人都可能受到中风的侵害,但是有些人群最易受到伤害,这个人群就是中风的高危人群。所谓高危人群,就是具备一个以上中风危险因素的人。我们可以通过下表做一个简单的测试,表中有 10 个问题,每个回答“是”就得 1 分,回答“否”不得分,全部得分之和就是你患中风的几率。比如结果为 7 ,就是说得中风的机会是 70% 。
中风危险度测试
问题
  答案
• 年龄超过 45 岁吗?
• 以前得过中风或小中风吗?
• 家庭中有血缘关系的其他成员患有中吗?
• 长期患有高血压吗?
• 长期大量吸烟吗(每天超过 10 支)?
• 有心脏病吗?
• 身体肥胖吗?
• 有糖尿病吗?
• 血脂高吗?
• 经常大量饮酒吗?

2 、怎么能够知道受到中风的侵袭?
中风病人会出现一些特定的临床症状,只要有警惕一定会很快识别,主要表现为:突然头疼、周围物体旋转、一侧肢体突然瘫痪或麻木、突然不能讲话或听不懂别人讲话、看不清东西或双影、不醒人事等。如果不能因为症状轻微或者症状不典型,可以通过下列三个动作确定是否患了中风。
判定是否中风的方法
动作
正常人
中风病人
对着镜子微笑一下
面部对称
面部不对称,嘴向一侧歪
双手同时向前平举
双手在同一水平,持续较长时间
一侧上肢不自觉坠落
说一句平时可以说的绕口令(如吃葡萄不吐葡萄皮)
流畅如前
不能说出
3 、有中风症状后怎么办?
有中风症状后,不要着急,一定要镇静,按照下列正确的做法一步步去做,避免一些错误的做法,这样才能做到自救。
有中风症状后的做法
正确做法
错误做法
第一步:就地平卧,解开上衣风纪扣,头偏向一侧
托拽病人,大声叫喊,摇晃病人,掐人中
第二步:拨打急救电话 120 或 999 ,等待急救人员到来
自己找车上医院,随便吃家里有的药品(包括急救和降压药)
第三步:转运到有条件治疗的、离家最近的大医院
到无条件的医院或长途转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