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称:研究员
学历:医学博士
所在学科:中西医结合临床
专业方向:中医文献理论研究和临床转化研究
电子邮箱:zhaojiayou520@126.com
出生年份:1986年
党派:中共党员
职务:中医临床基础医学研究所 副所长
1.中医文献理论研究:中医经典理论和名家学术思想,凝练提出因痹致痿病机及通痹治痿法
2.临床转化研究: 聚焦该病机治法在生殖、消化和代谢性疾病的优势研究
在研项目:
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基于肠道菌群-雄激素研究化湿通痹方治疗去势大勃起功能障碍的作用机制(82274337),2025.01-2028.12,52万元,课题负责人;
2.中国中医科学院重点协同攻关项目,基于脑-肠-睾丸生殖轴运用化湿通痹方治疗湿热蕴脾型勃起功能障碍的临床研究(CI2023C018YL),2024.02-2027.02,97万元,课题负责人;
3.中华中医药学会青年求实项目,化湿通痹方治疗湿热蕴脾型男性迟发性性腺功能减退症的临床研究》(2022-QNQSDEP-20),2023.01-2025.12,20万元,课题负责人;
4.中国中医科学院科技创新工程创新能力提升专项,基于出土先秦两汉医学简帛的“痹”“痿源流研究,2025.06-2027.06,30万元,课题负责人。
结题项目:
1.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员会首都卫生发展科研专项项目,化湿通痹方治疗湿热蕴脾型勃起功能障碍的临床研究(2022-2-4271),2022.01-2024.12,34万元,课题负责人;
2.中国中医科学院重大攻关项目,基于AR/VEGF/N0/cGMP通路研究化湿通痹方治疗勃起功能障碍大鼠的疗效机制(CI2021A02207),2021.10-2024.10,35万元,课题负责人;
3.北京市中医药管理局青年规划项目,基于“因痹致痿”病机对神农本草经》所载治疗“痹”和“痿”中药梳理研究(QN-2020-29),2222.12-2023.09,6万元,课题负责人;
4.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学风传承行动精品项目,以“青素精神”为代表的中国中医科学院学风传承建设(XFCC2022ZZ001-098),2022.03-2022.11,10万元,课题负责人;
5.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国中医科学院软课题专项,中医专业学位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保障措施研究(ZZ15-RKX-05),2021.10-2022.10,3万元,课题负责人。
论文论著: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其中第一/通讯作者论文74篇,SCI论文5篇;
科研奖励:
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中青年创新人才(个人奖)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科技进步二等奖(排名第1)
中华中医药学会科技进步三等奖(排名第1)
中华中医药学会政策研究奖一等奖(排名第3)
学术兼职: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男科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中医药信息学会男科分会常务理事、北京中西医结合学会男科专委会副主任委员、北京市东城区第六届青联委员、北京市海淀区第九届青联委员、《中国男科学杂志》编委、《中华中医药杂志》青年编委、审稿专家
人才项目:
第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青年人才托举工程(中医药领域第一批)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高水平中医药重点学科(中医男科学)后备学科带头人
国家中医药传承与创新“百千万”人才工程全国中医药创新骨干人才
研究生、博士后培养情况:
在读博士研究生2名,在读硕士研究生3名
培养毕业硕士研究生3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