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称:主任医师、二级教授、首席研究员
学历:医学博士
所在学科:中医内科学
专业方向:中医脾胃病
电子邮箱:txdly@sina.com
出生年月:1963年
党派:中共党员
职务:中国中医科学院学部委员、原副院长,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脾胃病研究所所长
师承经历:
继承董建华院士“通降论”学术思想
最看重学生的品格:
掌握科研前沿的能力,吃苦耐劳,有团队意识和奉献精神
1.中西医结合防治功能性胃肠病、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与基础研究
2.中西医结合防治萎缩性胃炎及胃癌前病变的临床与基础研究
3.中医经典脾胃理论的传承创新研究
在研项目:
1.基于PPARγ调控ILC2细胞免疫活化研究三七芪藤饮对胃癌前病变SPEM异常分化的作用机制》课题(82274511),52万元,项目负责人;
2.基于湿热伏邪理论研究葛根芩连汤及其加味方通过调控CD8+TRM防治UC的作用机制与物质基础(联合申请A)》课题(82341233),200万元,项目负责人;
3.中医药防治胃癌前病变“炎-癌”转化关键环节的临床和基础研究(XYZX0204-03),800万元,项目负责人。
结题项目:
1.“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重大疑难疾病中医药防治”项目,胃癌前病变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的关键技术研究(2006BAI04A08),2006.10—2010.10,200万元,项目负责人;
2.科技部国际合作项目,中德合作中医药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研究(2007DFA30560),2008.01-2010.12,250万元,项目负责人;
3.“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病症结合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示范性研究(2013BAI02B05),2013.01-2017.12,500万元,项目负责人;
4.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重大新药创制”项目,中药新药临床评价研究技术平台建设(2012ZX09303-010-002),2012.01-2015.12,768万元,项目负责人;
5.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基于脾胃通降理论系列方辨证治疗非糜烂性反流病的疗效优势和机制研究(SQ2019YFC170077),2019.12-2021.12,196万元,项目负责人;
6.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基于Clorf106/CYTH-1/AFR6通路的IBS-D和UC湿热证与肠道菌群相关性及清热利湿经典方剂干预机制研究(81830118),2019.1-2023.12,294万元,项目负责人。
论文论著:主编著作13部;共发表学术论文322篇,第一/通讯作者论文322篇,其中SCI论文81篇;总被引5850次;专利2项、软著7项。
人才项目:
2025年荣获第六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
2022年当选为中国中医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中医科学院)
2022年入选第七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工作指导老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2021年当选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欧亚科学院)
2021年获得“首都名中医”荣誉称号(北京市中医药管理局)
2018年荣获中医药传承与创新 “百千万” 人才工程(岐黄工程)岐黄学者(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2017年入选第六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工作指导老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2016年荣获国家万人计划入选者(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
2016年荣获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领军人才(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
2012年参加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高级研修班学员(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
2009年荣获国家卫生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荣誉称号
2008年聘为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研究员(中国中医科学院)
团队项目:
2020年荣获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团队称号称号,骨干成员(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药创新团队及人才支持计划项目:“中医药治疗难治性胃肠病”传承创新团队)
2021年荣获中国中医科学院传承创新团队称号,骨干成员(中国中医科学院科技创新工程重点项目:脾胃病学科传承创新团队)
科技奖励:
2024年荣获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中医药国际贡献奖科技进步奖一等奖——“构建基于脾胃理论治疗难治性胃肠病的集成创新体系及国际应用”
2019年荣获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一等奖——“中药复方治疗肠易激综合征创新研究模式的建立及其应用”
2019年荣获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科学技术一等奖——“基于脾虚理论的功能性胃肠病的证治规律及机制研究”
2011年荣获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一等奖——“通降理论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基础及临床应用”
2020年荣获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一等奖——“以临床价值为导向的中药上市后评价关键技术开放创新平台”
2018年荣获北京市科学技术三等奖 ——“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病证结合系列模型构建及中药复方创新机制研究”
2015年荣获北京市科学技术三等奖 ——“肠易激综合征中医关键技术方法学示范与应用研究”
2016年荣获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三等奖 ——“符合国际规范的中医药临床研究共性平台建设及临床评价关键技术研究”
基本情况:
主编《中医脾胃病学》(研究生教材)教材1部。
研究生、博士后培养情况:
在站博士后1名,在读博士研究生14名
培养出站博士后8名,培养毕业硕、博士研究生56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