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管理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医疗管理 >>工作动态

工作动态

知“帕”不惧“帕” | 帕金森专病门诊

发布时间:2024-04-11 浏览次数:
字号:

帕金森病是一种常见的神经退行性疾病,也被称为“震颤麻痹”。它主要是由于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的退化和死亡导致的,与遗传、环境因素及神经系统老化等多种因素有关。其中,衰老是帕金森病发生的最重要因素,因此疾病具有显著的老年高发特性,男性发病率稍高于女性。帕金森病发病人数随着年龄增高而增加,65岁以上发病率约为1-2%,预计到2040年,帕金森病患者将达到1200万。

帕金森病的症状各异,但主要表现为运动和非运动两类症状。运动症状包括静止性震颤、肌强直、运动迟缓以及姿势平衡障碍。非运动症状则主要包括便秘、嗅觉障碍、睡眠障碍、自主神经功能障碍以及精神、认知障碍等。

在治疗帕金森病时,主要采取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两种方式。药物治疗包括使用单胺氧化酶B型(MAO-B)抑制剂、多巴胺受体(DR)激动剂、儿茶酚-O-甲基转移酶(COMT)抑制剂等药物。手术治疗则主要有神经核毁损术和脑深部电刺激术(DBS)。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相关症状,请及时就医,以医生的诊断为准。

微信图片_20240416103812.jpg

为满足全国各地患者需求,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已经开设帕金森专病门诊。在帕金森病对症治疗的基础上,辨证论治,运用中医药方法进行早期预防,早期治疗,改善运动症状,改善睡眠、便秘等非运动症状,减少剂末现象及异动症,延缓疾病进展,延长生存期,提高生活质量。门诊为患者提供专业的、个性化的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

1.帕金森病早期识别和早期预防

基于中医治未病的思想,对具有手抖、便秘、焦虑、抑郁、嗅觉减退、夜间睡眠障碍、身体疼痛等的患者进行早期筛查,积极干预;对帕金森病患者给予中医药治疗,达到改善非运动症状的目的。

2.帕金森病的非运动治疗

睡眠障碍、焦虑、抑郁、嗅觉减退、便秘、智能减退、疼痛、麻木等非运动症状是早于运动症状之前5-15年出现的症状,容易被忽视。非运动症状伴随疾病全程,影响药物治疗效果。中医根据患者不同证型,辨证论治,治疗非运动症状从而改善运动症状。

3.帕金森病的分阶段治疗,全程管理

从中医学角度来看,帕金森病属于“颤病”“拘病”或“颤拘病”范畴。此病发病隐袭,病程较长,逐渐加重,难以逆转。可因禀赋不足、年老体虚等,使肝肾亏虚,脏腑失调,气血阴阳化生不足,难以濡养筋脉,致沉疴渐起。或因情志失调,郁愤忧思而致气郁肝郁,心脾不足而致肝郁化火生风,风阳爆张,横窜经络,扰动筋脉,心脾两虚,化源不足,筋脉失养。其基本病机为肝肾亏虚,筋脉失养。病变部位在筋脉,与肝、肾密切相关,涉及脾、胃、心等多个脏腑。治疗上应抓住肝肾亏虚这一要点,分型论治。

①早期阶段:帕金森病的早期阶段通常表现为轻度的、局部性的症状,主要包括手部震颤、肌肉僵硬、运动迟缓和步态不稳等。

②中期阶段:除了运动方面的症状外,患者可能开始出现认知功能下降,如记忆力减退、思维迟缓等。

③晚期阶段:在帕金森病晚期,患者可能出现更严重的运动障碍,如严重的肌肉僵硬、困难的步态、冻结现象(即突然停滞,无法继续行走)等。认知功能下降可能进一步恶化,甚至发展成为痴呆症。

④晚期并发症:吞咽困难可能导致误吸性肺炎的风险增加,而运动并发症可能增加跌倒和骨折的风险。帕金森病的全程管理对于延缓病情,改善生存质量较为关键。

4.帕金森病长期生存

针对帕金森病,运用中医药方法辨证论治,全程管理,减少药物副作用,延长生存期,提高生活质量。

专家介绍

微信图片_20240416103816.jpg

孙林娟,主任医师,西苑医院脑病科副主任(主持工作),现任中国老年保健协会脑保健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中西医结合脑病防治与康复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中西医结合分会神经病学学术委员会常委;中国民族医学理事;中国卒中学会中西医结合分会会员;北京市中西医结合学会神经内科专业委员会委员。作为第16批博士服务团成员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十三师红星医院挂职副院长。

擅长治疗:中西医结合防治脑病,尤其是治疗帕金森、阿尔兹海默症及轻度认知功能障碍等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

出诊时间:

特需门诊:周一上午,周四晚间

专家门诊:周二、五上午,周四、日下午

线上互联网门诊:周一下午

【孙林娟主任医师帕金森专病门诊团队成员】

司维 主任医师:周四下午(帕金森专病门诊)

周波 主治医师:周五下午(帕金森专病门诊)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