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心血管一科副主任医师 王欣
血栓就像血管通道里的障碍物,堵在哪个部位,哪里就会引发交通瘫痪,因此必须及早清除障碍。近日,美国血液学会发布指南提醒,六类人要特别重视排查。
“易栓症”不是单一疾病,而是指患者体内形成血栓的风险高于正常水平的一种病理状态,与遗传因素、环境触发因素(手术、创伤、妊娠、肝肾疾病、癌症等)和生活方式(肥胖、吸烟、久坐等)有关。简而言之,就是人体内促进血栓形成的机制亢进,抑制血栓形成的能力不足,造成静脉血栓形成。血栓随着血流堵塞重要血管,导致深静脉血栓形成、肺栓塞、脑内静脉血栓形成、肝门静脉血栓形成、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等,部分情况下还会引起动脉血栓,从而引发心梗和中风。
六类人尤其要注意排查“易栓症”:1.与妊娠、产后或口服避孕药相关的静脉血栓栓塞患者;2.与激素相关(口服避孕药或激素替代治疗),或手术无关的暂时性风险静脉血栓栓塞患者;3.存在脑部或内脏静脉血栓栓塞的患者;4.有抗凝血酶、蛋白C或蛋白S缺陷家族史的人;5.有高危血栓形成倾向家族史的孕妇;6.有血栓形成低等或中等风险,且有静脉血栓栓塞史的癌症患者。以上人群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血液高凝状态,比如口服避孕药的女性,雌孕激素会促进肝脏分泌凝血因子;妊娠后的女性,下肢静脉回流容易出现障碍,导致多种凝血因子活性增强;恶性肿瘤会压迫患者静脉,并释放促进凝血的物质。
以上人群应及时就医评估风险,遵医嘱进行预防性抗凝治疗。基础预防措施包括戒烟戒酒,控制血糖和血脂,多饮水,卧床时抬高双下肢高于心脏水平20~30厘米,勤翻身,根据患者情况进行主动和被动运动。机械预防措施包括,利用足底静脉泵(医疗器械)、穿着抗血栓压力袜等促使下肢静脉血液回流。常用抗凝药有艾多沙班、阿哌沙班、利伐沙班、肝素、华法林等,应结合患者易栓症病因、年龄、性别、合并症等,采取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目前,遗传性易栓症检测包括蛋白活性和高通量基因测序检测。血液体液常规项目、凝血指标、免疫指标,也是重要筛查项目。影像学检查主要包括多普勒超声、计算机断层扫描(CT)、计算机断层扫描静脉造影(CTV)和磁共振成像(MRI)、磁共振静脉造影(MRV),有助观察血管内是否有血栓形成。
除进行筛查外,患者出现以下表现也应及时就医检查。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临床表现为下肢不对称肿胀、疼痛和浅静脉曲张,疼痛性质多为钝痛和胀痛。肺栓塞表现为胸痛、咯血、呼吸困难,并伴有气促、心悸、晕厥等,严重时可发生低血压、休克,甚至猝死。颅内静脉血栓形成,根据栓塞处的大脑功能区域,临床表现复杂多样,患者常有头痛、视力障碍、呕吐、视乳头水肿等颅内高压表现。门静脉血栓与消化系统血液回流有关,临床表现为腹痛、消化道出血等。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急性期表现为持续数小时至数周与腹部体征不相称的脐周绞痛,呈持续性钝痛,可伴有阵发性加重、恶心和呕吐等表现。▲
上一篇: 四字养背助长寿